乱色伦图片区_男人扒开添女人免费视频_一级女人18毛片免费_喜马拉雅vip

聚能智能辦公系統 企業郵箱登錄
首頁聚能動態行業動態 / 正文

新能源車輛發展規律初步探討

2019-08-21

新能源車輛發展規律初步探討

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汽車后續的發展方向。目前,大家討論關鍵詞有:電動化、智能化、網聯化、共享化、輕量化、氫能化、換電模式等等。鮮有認真研究汽車產業發展規律,探尋出汽車發展必然性趨勢。到目前為止,聰明的專家學者、果敢又富有執行力的汽車高管,看汽車發展方向及趨勢,如霧里看花聞花香而不見花美,又如盲人摸象各執一端莫衷一是。所有人均不能給一個明確而具體、權威性和令人信服的趨勢判斷。媒體和學術界經常出現的觀點也是人云亦云,給大眾的印像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技術路線是"條條大路能通北京,大家都在彎道超車",但是卻回避走哪一個路徑是最近,造成當前中國的汽車產業全部駛入彎道,忽視了兩點之間直線最近的最簡單常識,誤入歧途,耽誤了發展。

對汽車后續發展方向及路徑的討論,實質上是對汽車發展規律的認識。汽車發展規律具有必然性,單個人對汽車發展規律的認識必定有局限性的。當人們對汽車發展規律認識到位了,就能少些許盲目性。筆者按從汽車發展規律性研究的角度,對研究汽車的發展方向(汽車發展的必然性)予以即研究、得到基本結論:未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直線超車路徑是,短途純電,長途增程的LY混動車,及人工為主、智能為輔的漸進式車輛智能化。

(1) 事物發展的必然性

是指事物發展、變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趨勢。必然性(跟"偶然性"相對)是由事物的本質決定的,認識事物的必然性,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。而新能源汽車的本質就是能源利用方式的優選。

車是人和物體的位置轉移工具,滿足人的出行需求,實現貨物運送是車的基本屬性。由人力車發展到馬車(牛車)、再發展到機動車(蒸汽車、電動車、內燃機車)自然有其規律所遵循,發展的必然性原因是客觀的。

圖 1 車輛演變的規律是什么?

驅動汽車運動的必須是機械力(機械能),給汽車機械能的裝置是能量源,當前產業化主流的動力源有兩種內燃動力和電動動力兩種。燃料化學能通過燃燒釋放內能,內燃機做功也可以用來發電,用于驅動電動機的。電動動力的能量源則是來自電能。人力、馬(牛)力由肌肉推動車輛,是生物能的持續輸出,蒸汽機、內燃機和電動機的輸出持續的機械能。所有的能源儲能介質,如汽柴油、甲醇、氫能、太陽能、風能和電能都不能直接驅動汽車運動,必須有能源轉換裝置,對汽車而言,電池、汽柴油等是能源儲能部件。發電機、內燃機和傳動機構是能源轉化部件。

內燃機和電動機之間還存在混動,混動車都可以看成是增程車型。市面上各種混動車型、不同的是油電供能比例的不同。根據油電比例的不同,電動化車輛可以有一個新的劃分方式。100%油供能稱為油氣電動化車輛。100%電供能稱為電池車。而短途純電長途增程則稱為增程車。增程車分兩種。第一種是偏油氣車:以滿足城市通勤、短途出行(通常小于60~100公里)的大功率油氣發動機增程車。第二種是偏電池車:當純電續航里程較長(如160~500公里)、根據每次出行的里程需求確定純電續航、當出行距離超過純電距離、選擇小功率發動機作為增程動力,增程發電在電池電量較充足的情況就與電池一起供能。

必需認識到的是,增程車的使用小功率內燃機+發電機作為轉換部件,其轉換效率要比大規模電站效率低很多,但是因增程車中,偏電池車在每次出行中電能提供能源占比更高,在短途的時候甚至達到100%,而長途的時候,有電池提供能量。整體能源利用效率也比燃油車高。這樣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恰當地提高了能源存儲部件的能量密度。

(2) 電能來自清潔可持續的新能源,用電的車輛離新能源最近

目前新能源類別比較多,車輛不是新能源,而是新能源的利用方式。大部分的新能源,如生物質、光伏、水電、風電其能源的輸出都以電能為主,故未來的車輛必須是以電能為主導,才能實現能源來源清潔可持續。

圖 2 光伏水電生物質等電力來源是清潔可持續的

電驅動汽車發展嘗試了混合動力汽車、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、增程式電動汽車,純電動汽車以及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的電動汽車。其中混合動力汽車、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、增程式電動汽車都保留了內燃機。但并不是說利用內燃機就不是新能源,比如使用液態陽光(如甲醇等)的內燃機,也是新能源。只是內燃機轉換能源的效率(最高近50%)遠低于電動機(超過90%),利用電能的控制方式也比內燃機快穩準。但因液態陽光、生物燃料和氫能源的能量密度較電池高出兩個數量級,只能用來作為備用能源提高整車能量密度。內燃機提供的是輔助能源。

(3) 汽車電動化推進十分艱難的緣由

電驅動車輛的出行,比內燃機汽車要早上數十年。內燃機車輛長期占據產業主導位置,電驅動車輛市場份額極低,即便是今天電動車存量在交通工具中的占比仍未達到1%。要從0%發展到100%。這是多么艱難的事情。造成電驅推進艱難的主要原因能源儲能部件的能量密度差異,電能儲能的電池與汽柴油能量密度相差兩個數量級。在汽車上將汽柴油轉換為電能,即便內燃機效率只有30~50%,發電機效率95%,汽柴油轉換為電能其能量密度仍有大幅領先,至少是一個數量級,也就是幾十倍于電池。混動車就是利用了這樣的能源規律。此外還有,混動車的能源轉換部件,如電動機+傳動,其能量轉換能力及能量轉換部件能量密度也比大功率的內燃機高。

圖 3 混動車要集中純電池和內燃機車的優點

而這樣的混動,如增程方式,盡管其小功率內燃機+發電機的能源轉換部件能量密度比大功率內燃機更高,工況穩定內燃機效率也更高。但因其能源轉換經過好多手,第一手內燃機,第二手電力電子變換,第三手電動機,然后才是能源的有效輸出機械能,有些還要經過電池的充放電,兩次電力電子變換。最多是經歷了六道手,每經手一道能源變換環節,都會有能源的損失。這是當前車載內燃機增程器無法推廣的基本原理。如何降低能源變換次數,是提高增程車輛能源有效轉化為車輛機械能的效率方法之一,增程系統的能源密度較當前主流鋰電池高數十倍以上,這樣的輕量化可以降低車輛能源損耗。也是提高車載能源轉為車輛機械能的有效方法。

故增程式車輛具備融合電動車、內燃機車的優點。

(4) 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基本途徑

新能源包含光伏、水電、風電等可持續清潔的電力,還包括液態陽光,氫能源和生物質燃料等等能源來自太陽能的化學內能。發展新能源汽車就是發展利用太陽能的方式。

什么樣的太陽能利用方式才是最好的呢?借助"WTW"油井到車輛的概念,有"STS"即"solar to service"太陽能到服務人生產生活的效率。

這個效率有三類:

第一類效率是"STS"的能源轉換效率,如光伏發電效率,電機效率等。

第二類效率是"STS"的經濟效率,即單位能源成本。如度電成本,燃油燃油價格等。

第三類是"STS"能源轉換裝置成本效率,即單位能源的轉換成本,如家里煮飯的電飯煲成本,電動化車輛購置成本。

這三種類效率是用來判斷新能源汽車好壞的客觀標準。

車用電動機的發展具有必然性,是因為電動機能源轉換效率最高、電能是當前能源種類中較便宜的能源,此外電機的制造成本也較內燃機、燃料電池等等能源轉換裝置更低。車用電動機的必然性是有前提的,這個前提條件是車載電能足夠多,足夠便宜。

車載電能來源有多種途徑,目前主要有:

1) 電化學儲能電池,如鋰電池。

2) 車載電磁感應發電,如增程。

3) 燃料電池,如甲醇燃料電池等。

4) 其他。

(5) 儲能電池能滿足驅動電機的要求嗎?

早在130多年前,鉛酸儲能電池就能滿足提供車載電能需求,并在內燃機技術成熟前成為主流出行方式。但因電化學儲能電池較燃油內燃機的能量密度性能缺失,電化學儲能電池失去了市場價值。

進入二十一世紀,經過二十年的努力電化學儲能中的佼佼者,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獲得極大的提升,到2018年,量產化的能量密度已經超過300WH/KG。固態電池的實驗室水平已經普遍獲得600WH/KG,目前實驗室電池最高能量密度水平是Innolith AG達到1KWH/KG。理論上電池最高能量密度則是2018年Goodenough研究室Braga女士開發出來的Li-S化學電池與超級電容復合類電池,其理論值達到8KWH/KG。實際有望達到30~40%。也就是3.2KWH/KG。

我們知道阿波羅登月工程中使用的最高化學能源是氫氧燃料,其能量密度只有4.41KWH/KG。如果Braga提出的電池達到理論水平8KWH/KG,那么人類將進入星際時代。百年內,月球、火星上將會有超大城市出現。故電化學儲能解決地面的交通出行問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。

(6) 最佳的新能源車輛發展技術路徑是車輛能更好地利用能源

經過上面的論述,什么樣的車輛發展技術路線才是最佳的呢?在"STS"的判斷標準下,我們得到了最佳的利用能源的方式才是最佳的車輛技術路線。

我們先看一種全新的增程系統結構

圖 4 新型增程車典型圖

如圖4,這是一輛帶發電功能的純電動車,也是一輛增程車,當車身前艙增加一套增程發動系統,就可以通過傳動帶動發電電動機A發電。以圖4增程車結構為基本動力配置原理,可以設計出下面三種類型產品。

第一種:車上動力系統總功率小于60KW的48V系統車輛,短途純電,長途增程。購車成本3~6萬。用來取代摩托車、三輪車、電單車。市場容量1億輛以上。

第二種:純電動乘用車、增程乘用車、外置增程乘用車、偏油氣車、混動車。這些車輛根據市場需要設計,種類多。未來車輛技術方式以外置增程,短途純電長途增程為主,其他技術路線并行發展。

第三種:耗電量大(噸百公里電耗大,整車電耗也大)如卡車、大型貨車、大型客車等。假設耗電量60度每百公里以上,可以通過增程、純電和牽引機的方式實現能源的調配。

這三種大類產品設計中需要遵循下面原則

1) 車載能源按需配置

2) 交通工具單次補能從A地點到B地點。所耗費的能量,除以整車空載質量成為稱為有效能量密度。交通工具單次補能從A地點到B地點。所剩余在車上的能量,除以整車空載質量稱為備用能量密度。

3) 車載能源的補能方式非常重要,盡可能給增加補能方式,如加油,慢充,快充,機械補能,外部牽引補能,制動饋能。

4) 無勝于有,對于車輛有限的能源來說,車上任何東西能無勝于有。比如增程系統,在大多數時候用不到,只是作為備用,沒有增程系統的增程車是最好。

5) 盡可能復用車上已有零部件,分時復用,分地點復用。比如利用增程系統在車輛停下來的時間作為生物質發電系統。利用備胎作為增程器結構件。利用車身作為能源部件。

圖4的新型增程車結構,是一個能源消費和生產終端,在能源的角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
關于這方面的論述詳見筆者所寫的一本能源科技筆記的書里。目前已有20萬字的內容,尚不能完全講述清楚。故這里只能簡單介紹。

(7) 化石能源還要繼續使用嗎?

我們不要去爭論溫室效應是否發生,是否會深刻影響人類未來。也不去討論化石能源什么時候會枯竭。這些爭論沒有意義,干就對了。按照本文描述的技術路線,未來十年內,石油等化石能源將退出市場,不是因為沒有石油了,而是因為石油作為能源來使用太過于昂貴。居民用電才0.6元每度,而燃油相同做功換算度電成本超過2元,部分場合超過4~5元。我們發展新能源生產、利用技術,是出于經濟效益。

(8) 固態電池技術正在成熟,純電動車使用超大車載電能即可,為什么還需要增程系統?

即便最好的實驗室水平1KWH/KG能量密度,實現了量產,價格也很便宜。但仍舊無法跟短途純電,長途外置增程的模式競爭。從能源角度來看,任何能源都是有成本。增程器通過租用的方式,成本最低。至于換增程系統和換電池兩種方式比較,換電池也能通過租用降低電池成本。但是電池更換需要專門場地,電池的能源密度也比增程系統低。此外,大電池的補能方式只能用快充。這樣有局限的補能方式也會影響大電池、換電池的模式。小電池+增程就沒有這些問題。

(9) 電動汽車是發展智能汽車最佳載體

當前電化學儲能的電驅動車輛,落后內燃機的是續航里程。但電動化車輛因電能的控制快為準。電動化車輛是人工智能的最好載體。交通工具的智能化,無人化必定以電驅動為主。得益于通信技術,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。互聯網汽車、智能化汽車和完全自主無人化的汽車將是產業的前沿方向。目前鋰電池水平已經基本滿足出行需求(如300公里續航以內)

,在這個能源儲能水平上,可以大膽利用電動化車輛平臺實現互聯網化,智能化,無人化的進階級產品開發。

當前發展以電動化車輛為平臺的信息技術去操控能源,這是互聯網化、智能化、無人化的目的。在有人的車上,如家用乘用車,發展無人駕駛是不經濟、不可行、不安全的。即便車輛達到了L5級,完全取代人的操控。乘用車上有人,人來操控能源才是最好的利用方式,智能化的駕駛適合作為輔助。聯網、智能和無人化的更多的適用場合是移動工作場所,如農業機械、拖拉機收割機。商業車輛,貨運卡車,集裝碼頭,掃地車等等,這些移動工作場所實現聯網、智能和無人化后,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。并且,有些場合聯網、智能和無人化的實現成本非常低。下面用電動卡車,大貨車車來說明,如何零成本實現無人化。我們先看一下幾組圖片。

圖 5 電動化貨車無人牽引機和有人牽引機

圖 6 可低速短途行駛的貨車車身和牽引機的對接示意圖

圖 7 一臺完整的大貨車

圖 8 兩個車身和一個無人牽引機、一個有人牽引機組成的大貨車

圖 9 三個車身和兩個無人牽引機、一個有人牽引機組成的大貨車

如圖5~9所示。

圖5的無人牽引機可以實現人工智能的無人駕駛,或者僅提供牽引動力。有人牽引機需要司機駕駛,人工智能輔助行駛。牽引機是由一個固定的增程系統,發電電動機、動力系統等和200~400公里續航里程所需可調整電池組。也就是說這個車輛最大的純電續航在500公里,

圖6車身也是一輛純電動車。可以在沒有車頭牽引機的情況下保持低速移動,有電動駕駛室。開車身就如同開電動玩具車一樣,還可以遙控操作。其電池可以滿載續航5~10公里,最高時速滿載20公里每小時。車身可以配置快換電池組。電池組可以擴容到滿載續航100公里。

圖7是一輛大貨車,圖8是兩輛大貨車,圖9是三輛大貨車。依次類推,如果路況允許,這種編組式車隊可以增加到數十輛大貨車。通常大貨車需要兩個司機,數十輛大貨車需要數十名司機。而得益于電能控制的快穩準,編組式車隊只需要2名司機。其聯網、智能和無人化的成本幾乎為零。

在作者從事十幾年的工業自動經驗中,電氣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的不論規模大小、完全無人化是做不到的,工業自動化的場景中,控制系統的輸入擾動更小,尚且需要人工干預才能夠達到最優的輸出效果。車輛行駛場景,當控制系統的輸入波動大,擾動更大。根本無法實現完全無人化的駕駛,換個說法就是,如果生產汽車的生產線未能完全人工智能化,無人化。自動駕駛功能也無法超越生產汽車的生產線。(這里說的是量產化,規模化有經濟效益的情況下,試驗情況下,者冗余控制、大量儀表加人工智能算法等昂貴技術,自動駕駛是完全沒有問題的。)

由此可見,未來車輛技術中,對聯網、智能和無人化有需求的是移動工作場所的車輛,這些需求并非一定要通過人工智能、昂貴的儀表設備去實現無人化,即便是簡單的編組車隊,也可以實現無人化。掃地車輛通過簡單碰撞轉向,也能實現無人化。農業機械、農用車輛也是實現基本自動化即可應用。

本文有少量內容(少于5%)借鑒了雷博士文章,已經獲得他微信上的許可。再次表示感謝。

本文作者:LY說新能源 

引用連接:https://nev.ofweek.com/2019-08/ART-71011-11000-30403089.html

聚能動態News

加入我們Jobs

聯系我們Contact

聯系我們

址:寧德市蕉城區漳灣鎮疏港路168號

話:0593-2513009

真:0593-2513082

公眾號:微信掃描二維碼